关于小升初不分户籍电脑派位统一录取的建议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之规定,根据北京市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出2010年小学升初中不分户籍电脑派位统一录取的建议,具体如下:

一、小升初入学资格不再按照有没有户籍进行分类,包括公立学校、经过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未经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在内所有海淀区范围内小学的毕业生,不分户籍,按照经常居住地就近免费入学的原则,参加电脑派位统一录取。

二、取消公立中学自主招生,所有公立以及民办公助的中学招生名额必须参加电脑派位统一录取。

三、对于当前学生密集区域的统筹安排(特别是打工子弟学校聚集地区),区教委应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协调周边学校适当增加班级数量和扩大每班人数。如果仍不能就近安排该区域内的小学毕业生,教委则应在不分户籍一律平等的前提下,采用电脑二次派位的方式将本区域内容纳不了的小学毕业生就近安排到附近区域的初中就读。

四、对于当前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教委应在保证该区域小学毕业生平等派位的基础上优先对该区域周边的学生进行二次电脑派位安排他们就近升初中。

五、对于统一派位后仍有剩余资源的学校可以接受择校,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并公开统一的择校费标准和择校条件,择校结果向全社会公开,择校生比例不得超过正常录取人数的20%。

附一,关于建议的说明:

本建议重点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公平问题,分为两个方面:学生不分户籍一律平等;在解决户籍歧视问题的同时尽量解决教育均衡问题。

以海淀区为例,今年海淀区小升初的总人数为2万人,其中公办学校能容纳18000多的小学毕业生,剩下1000多人没法解决。这2万人包括了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的所有小学毕业生。《北京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初中阶段学校的班级数和每个班的人数都做了严格的限制,(比如独立设置的初中每年级6-10班,合计18-30班。每班人数少于等于40人)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享受足够的教育资源,避免教育的“工业化大生产”倾向。但是如果严格执行这样的规定会造成这1000多的孩子无学可上的后果,那么我们认为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班级数或者每班人数来消除这样的问题。相对于这个不到整体十分之一的人群,安排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1000多人的学生分配到85所学校里,每个学校不到24人,对于一个几百人的学校会因为多增加这24人而变得资源紧张。况且,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本身就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至于放开户籍以后,明年后年会不会有大量孩子涌入,导致教育资源跟不上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孩子跟随父母上学天经地义,即使孩子们涌入,也完全正当,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现有户籍教育体制强行把孩子和父母分开是残忍的,已经带来大量社会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只能容纳劳动力却容纳不下劳动力的孩子。也许会有一个涌入的过程,但一旦实现了教育平等,他们不会盲目涌入,当孩子大都和父母团聚在北京正常读书,高考机会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平等的时候,也就没有大量孩子涌入了。即使教育资源暂时紧张,只要政策放开,马上就会有私立学校蓬勃发展,不存在孩子没学上的问题。

附二,有关法律政策依据:

1、《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第四章: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家长代表

2010年4月8日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