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4日,我来到北京南站西南方向一个特殊的村落——上访村。作为公盟的一个研究课题——《中国信访调查》的一部分,调查了解上访村现状和信访问题是我此行的主要工作。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在这一阶段的住村调查结束后一直到2006年5月,我每两个星期至少去一次上访村,2006年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见证了伴随着《新信访条例》实施的信访治理运动,见证了那些追求心中正义的人们承受的苦难,见证了上访村无奈的拆迁,见证了两会期间风声鹤唳的截访大军与访民们激烈的抗争。
选择上访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是基于我们一贯的理念。我们是一群致力于建设性推动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法律学者和律师,通过具体的个案或者前沿问题研究推动制度变革。信访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沿问题从2003年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2003年收容遣送制度废止以后,从当年秋季开始,北京的上访人群暴涨,北京的信访浪潮迎来第三次高峰。他们成群结队涌到国家信访局、新华门、东交民巷使馆区、天安门等地,有的打着标语喊着口号冲击一些政治敏感的地区,2003年12月,北京天安门地区连续发生两起上千人上访者游行示威的重大事件。2004年,中央政府出台“信访联席会议”制度治理信访,很多地方把信访问题当作首要问题来抓,2005年又制定新的《信访条例》,公安部还发动大规模的“大接访”运动。但是,到了2006年,信访问题并没有好转,2006年两会期间,政府还是不得不大规模动用地方行政资源强制遣送上访人员。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到北京拦截遣送上访人员,另一方面,上访人群源源不断涌入北京政治敏感地区。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怎样才能化解?我们感觉到信访问题可能是和政治体制改革直接相关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信访问题的研究和治理方案,可能就是推动深入改革的新的支点。这正是我们选择信访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出发点。
为撰写《中国信访调查》,我们的主要工作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上访村的调查研究,包括对一些个案的调查;第二部分是选择了三个县调查研究信访问题在地方的表现,分析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三部分是对信访问题的历史研究和学术分析,找出治理的方案。
参与这个项目的成员分别是许志永、郭玉闪、陈玉明、李英强、姚遥和李玉洁。许志永博士负责上访村调查的主要部分以及一个县的调查,统合整个报告;郭玉闪负责一个县的调查以及项目的组织活动;陈玉明负责上访村的一部分调查和梳理国家治理信访的对策;李英强负责信访问题的成因分析;姚遥负责一个县的调查以及梳理中国治理信访问题的历史;李玉洁负责一些个案访谈以及项目协调工作。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是旁观的研究者,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上访者的人身权利,我们也在个别时候介入了我们所要调查的事件。比如,我在国家信访局门前胡同里体验普通上访人常常遭遇地方接访官员的“挨打”,为了保护一位上访老太太免遭接访暴徒的殴打而与其发生的肢体冲突,这些行为通过文章的记述传播开来,这种曝光通过各种渠道可能会最终影响接访者的行为。从纯粹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我们的介入可能改变了事件,影响了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但从捍卫公民权利的角度看,如果我们的努力真的对事件有所改变,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