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海淀区教育部门今年七月下令取缔统计在册的39所私立中小学(打工子弟学校)中的37所,理由是教育条件不达标未经教育主管机关批准私自办学,教育部门同时宣布将海淀区所有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一万五千名学生转到公立学校就读。但到了8月下旬这些学校基本上都又开学了,而且学生数量变化不大,学生不去公立学校的主要原因是之前一直存在的公立学校收费高(赞助费等)、办证比较麻烦等。自八月底开始,有关部门正加大力气打破公立学校的门槛,但是,海淀区政府能不能将这一万五千名学生顺利转入公立学校,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政府下大力气打破公立学校门槛,让孩子们都能进入公立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这种行为值得鼓励,但同时有一些问题值得考虑:
首先,靠这种运动式的行政命令暂时打破了公立学校的门槛,但如果没有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能保证公立学校以后顺利接纳城市新移民的孩子吗?据报道,直到8月25日之前,外来人口的孩子要想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大部分要缴纳数目从200元到15000元不等的“借读费”“建设费”等。有些学校虽然不收取高额费用,但以考试等方式将孩子拒之门外。8月底以后政府暂时用行政命令把部分孩子送进了公立学校,但如果没有建立起学校吸收学生的激励机制,等这场运动过去以后,外来人口的孩子入学可能仍然是个难题,“借读费”等各种名目的收费可能死灰复燃,如果所有的打工子弟学校都取缔了,孩子家长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将不得不交纳高额费用,或者不得不让孩子远离父母回老家上学。
其次,即使将来的孩子大部分都能顺利进入公立学校,有必要取缔打工子弟学校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公立学校不能全部接纳这些城市新移民的孩子,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意味着不用国家任何投资就完成了本应属于国家的任务,他们这样做妨碍谁了?为什么就非要取缔?如果公立学校向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敞开大门真正给与同等待遇,孩子们当然会选择到公立学校读书,打工子弟学校自然就消失了,还用得着取缔吗? 就当下的北京而言,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除了公立学校收费高、路途遥远等障碍之外,还有一个现实的因素是这些孩子到了高中时要回老家读书并参加高考的,而老家用的是全国统一教材,与北京市的教材不一样。所以即使公立学校敞开大门,一些初中学生也愿意在打工子弟学校读书。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只有当公立学校能够为所有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高考机会,这种“不达标”的穷人家孩子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才会消失。打工子弟学校退出历史舞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的,而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决定得了的。